≡
  • 首页
  • 研究方向
  • 团队负责人
  • 团队成员
  • 文章专利
  • 联系方式
管理登录| 宁波材料所| English
  • 首页
  • 研究方向
  • 团队负责人
  • 团队成员
  • 文章专利
  • 联系方式

2024优秀导师专访‖刘小青:求真务实心如铁,钻研科学志如山

Introduction

Q1:您能否简单介绍一下目前团队的主要人员情况和主要科研方向?和三年前有没有变化?

A1:我们团队规模较小,总人数不到30人,成员主要包括1名研究员、2名副研究员、7名博士后研究人员、2名工程师和1名助理。研究领域是可持续高分子及复合材料,主要聚焦于三个方向:一是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功能导电薄膜研发;二是探索生物基热固性树脂及复合材料;三是高分子材料的化学回收技术。研究方向和三年前几乎没有变化,一直在不断向更深层次推进。团队规模在慢慢扩大,主要还是根据实际工作的需要,邀请一些志同道合的优秀人才加盟。

 

Q2:您目前团队发展的愿景是什么呢?

A2:我们团队始终围绕实际应用需求开展研究,致力于解决行业中比较基础、大家都熟知但又不愿意碰、能对整个行业产生深远影响的技术难题。我们希望在轻量化导电薄膜、可回收环氧树脂/聚酯材料等领域能够为产业发展提供一些新的底层技术,并最终真正实现技术的产业化落地,推动行业的进步与发展。

 

Main fields of interest

Q1:您对开展的领域的未来有什么展望吗?

A1:“脚踏实地,仰望星空”。能源、环境、健康是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可持续发展是大家形成的共识。作为一名高分子方向的科研工作者,如何为高分子方向的可持续发展做一些实实在在、力所能及的贡献,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展望未来,我将始终秉持做真正有用的研究这一原则。学术成果向实际商品的转化非常困难,我想我们既然选择了这样一条路,就会一直坚持下去,即便短期内无法实现目标,也会脚踏实地的持续探索可行的应用路径。面对重大研究成果的产业化,我们“宁可不开花,也不要做昙花”。

 

Q2:您认为科研工作中最重要的品质是什么?

A2:最重要的品质是求真务实。虽然这听起来简单,但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做到。时间是最公正的评判者,只有实事求是,踏实做事,才能在所从事的领域取得优异的成果。科学研究本应是最容易评判好与坏、成与败的领域,而如今这些简单的评判标准似乎变得不再简单,这正是缺乏求真务实精神的表现。

 

Advice to youth

Q1:您的学生能发表这么多优秀的文章,您在指导学生科研方面有什么秘诀吗?A1:我的最大体会是让研究生从事有价值的研究,强调文章应精炼且能够概括研究的核心内容。根据学生的能力、需求和兴趣进行因材施教,鼓励他们为未来做好规划。我认为,老师不应将研究生视为廉价劳动力,而应专注于培养他们的独立研究能力,帮助他们扎实进行基础研究。我尊重每一位研究生,把他们当作独立的个体,珍惜他们的付出,不让他们承担与学业无关的任务。总之,我的教育理念是:求真务实,因材施教,尊重每个研究生的成长与发展。

 

Q2:对于刚入学的新生,面对科研方面的相对陌生,您有什么培养方法?

A2:在研究生的初期,我会给他们一定的适应期,让他们自主融入。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沟通能力,有些学生能够迅速掌握技能,而有些学生可能需要调整课题难度。通常在三到四个月后,我会根据学生的特点分配科研工作,确保课题的难度与学生的能力相匹配。如果学生感到压力较大,我会及时调整课题,以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当的科研工作中有所收获并取得成长。

 

Q3:有没有让您印象深刻的学生或某些事情?

A3:在识别学生特长和研究潜力方面,曾有一位学生的邮件让我印象深刻,邮件中清晰的条理和明确的分段展现出这位学生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和规划能力。往往通过这样的细节,我能更好地了解学生的优势并发掘学生的潜力。

 

Q4:您对于研究生的职业发展规划求职或深造有什么建议?

A4:关于研究生的求职规划,我认为每个人应根据自己的特长和优势来规划。并非每个人都适合从事研究,或许有些人更适合管理或商业领域。明确个人的职业目标至关重要。首先要明确自己想做什么,然后思考自己适合做什么,最后制定如何实现的计划。考虑到现在的学生普遍年轻且具备较高的学历背景,只要明确目标并持之以恒地努力,最终一定会取得成就。总之,成功的关键在于明确目标、发掘自身优势,并坚持不懈地努力。

 

Q5:您认为博士研究生应该具备哪些关键能力?

A5:博士生毕业后,大多数会从事技术领域的工作,这在我国是比较普遍的。博士阶段,主要培养的是学习能力和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在总结自己领域的成果时,专业领域的用词和总结能力都能体现其严谨性和逻辑性。从论文和答辩PPT中,可以直观看出其对研究内容的掌握程度。因此,博士期间,培养严密的思维能力和快速学习新事物的能力至关重要。这些能力不仅对学术有帮助,对于未来的职业生涯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导师简介学习及工作经历

● 2009.10-至今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博导,团队负责人

● 2008.05-2009.10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博士后

● 2007.09-2008.04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博士后

● 2002.09-2007.07中国科学院化学所,博士

● 1998.09-2002.07兰州大学化学系,化学学士

 

个人主要荣誉

● 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23)

● 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青年拔尖人才(2019)

● 浙江省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青年拔尖人才(2019)

 

科研成果

● 在Advanced Materials, ACS Nano, Progress in Polymer Science, Macromolecules 等国际著名期刊上发表SCI研究论文120余篇,H-因子60,论文他引9000余次。

● 提出了碳-碳焊接新方法;完成了生物基/可化学回收环氧树脂中试生产应用。● 授权发明专利100余件,近20件专利实现转移转化。、

文章来源:宁波材料所研究生新媒体中心 甬者有材编辑部

日期:2024-11-20,   访问次数:293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 2007- 2025
地址: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中官西路1219号 Email: tangxinying@nimte.ac.cn